免费三级国产在线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_911日韩精品影视_日韩中文在线

  • 
    
  • <pre id="a1tcn"><strike id="a1tcn"><th id="a1tcn"></th></strike></pre>

    <center id="a1tcn"><dl id="a1tcn"></dl></center><dfn id="a1tcn"><mark id="a1tcn"><legend id="a1tcn"></legend></mark></dfn>
  • <address id="a1tcn"><var id="a1tcn"><source id="a1tcn"></source></var></address>

    銳評
    要聞
    視聽
    圖說
    熱線
    部門
    企業(yè)
    商城
    縣域
    讀報
    專題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>部門 > 文旅 >

    村名有故事丨明代古槐今猶在 傳統(tǒng)絕活再逢春

    來源:聊城晚報  2022-12-01 18:15:17
    A+A-
    分享

      本報記者 孫克鋒

      “冠縣北館陶鎮(zhèn)政府駐地西南有一個小村莊叫郎莊,總人口僅300多人,但是如果提到該村仍在流傳的一項民間技藝,相信很多人都會刮目相看,那就是郎莊面塑。”11月28日,冠縣融媒體中心六級職員戴敬仁說。

      元朝末年,由于戰(zhàn)亂、災荒、瘟疫等因素,魯西一帶人口銳減,田園一片荒蕪,村落多成廢墟。明朝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前后,朝廷兩次從山西遷民到山東安家落戶,當時有郎姓兄弟二人從山西來到魯西,在館陶縣城(今冠縣北館陶鎮(zhèn))西南2.5公里處立村定居,從此該村便因姓得名,叫郎莊。后來又有李姓等人家遷來居住。

      郎莊人的先祖把從故土帶來的槐樹種子種在新家園,悉心照料,形成了家家門口有槐樹的景象。他們將槐樹視作家鄉(xiāng)的標志,每年農(nóng)歷二月二,來到槐樹下燒香祭祖,在樹上系紅繩,表達對故鄉(xiāng)的思念。

      有一棵明代種植的大槐樹至今仍然枝繁葉茂,陪伴著一代又一代郎莊人成長。在大槐樹上系紅繩、在大槐樹前燒香的傳統(tǒng)從未間斷。時代向前,生活越來越好,村民的祈福內容也由祈求溫飽變成祈求健康。

      至于郎莊面塑發(fā)源于何時,由于冠縣曾屢遭浩劫,不少文獻資料散失殆盡,至今無法考證出面塑的完整傳承譜系,只能根據(jù)村里現(xiàn)存的家譜及老藝人的回憶,追溯至清朝中后期。

      郎莊面塑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家族傳承,在郎莊從事面塑的為郎、李二姓,其中郎姓面塑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間,第一代傳承人為朗思忠,李姓面塑最早追溯到清嘉慶年間,第一代傳承人為李清萊。

      面塑俗稱“面老虎兒”,花樣豐富,題材廣泛,造型精美,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,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贊其為“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”。郎莊面塑大的約15厘米高,小的高約6厘米,且取材廣泛,十二生肖、歷史傳說、神話故事、戲曲故事、花鳥蟲魚、菜蔬水果樣樣俱全,比如關公、八仙、劉海戲金蟾、哪吒鬧海、趙匡胤借頭、豬八戒背媳婦、金魚、蟬、青蛙、公雞、老虎、猴、春燕、瓜果、花籃等,應有盡有。

      郎莊面塑用精麥發(fā)面,制作簡單,用捏、揉、剝、粘等方法造型,用剪刀、梳子做細部及裝飾,蒸熟后上色點彩、涂膠,然后晾干,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,不易干裂。面塑為半浮雕式圓雕造型,經(jīng)過蒸熟“發(fā)胖”,顯現(xiàn)出一種渾厚的造型美。

      郎莊面塑著色也很大膽,常涂以大塊的紅、黃、綠等原色,間以多變的線條,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骨朵和小梅花,最后用墨綠勾畫出人物眉眼和發(fā)色,造成色相對比,使面塑色彩更加活潑跳動、絢麗多彩,其特點活潑而有情趣,造型夸張、簡練,大面積色塊中又不乏細致刻畫,展現(xiàn)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向往。

      戴敬仁說,早年間的郎莊面塑帶有迷信色彩,有的村民將其當作貢品,有的村民將其放在家中鎮(zhèn)宅,還有的村民將其懸掛在脖子上趨吉避兇。

     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郎莊家家戶戶都會做面塑,因此生活富足。當時,賣一斤面老虎的錢可以買二斤多白面,相當于掙了一斤多面。

      改革開放以后,郎莊面塑煥發(fā)第二春。當時,農(nóng)忙過后村民沒有別的事兒干,就是捏面塑,推著地排車去趕大集、趕廟會,郎莊面塑每次都是銷售一空。

      進入本世紀,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,郎莊面塑遭遇過一段“冷落期”。不過,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文化有其獨特的價值。2008年6月14日,郎莊面塑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這項傳統(tǒng)絕活再次迎來發(fā)展的春天。如今,社會各個層面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郎莊面塑也非常受歡迎。

    【編輯:任玉偉】
    相關推薦


    網(wǎng)友評論
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版權聲明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
    聊城新聞網(wǎng)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   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    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